重慶晨報記者 蔣艷 見習記者 雷鍵 實習生 王思洋 攝影報道
  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設計的《渝中半島步行系統規劃及示範段設計》中,為渝中半島規划了“5橫12縱1環”山城步道。其中,已經全線貫通的首條山城步道,是規劃的第3縱步道示範段,最大亮點就是串起了散落在各處的歷史和文物建築。12月21日,重慶市規劃局、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相關專家,與巴蜀中學2017級2班的同學們一起,到山城第三步道進行“步量山城”的活動,感受最原汁原味的“老重慶”。
  巴蜀中學舊校門遺址
  現在僅留四根殘柱
  中山醫院旁邊的小巷,有一條木廊道,門楣上寫著“山城步道”。一長溜石梯坎下去,旁邊的四根柱子,就是巴蜀中學舊校門遺址。巴蜀中學舊校門建於1936年,巴蜀小學擴建為中學時期。在老校門遺址旁邊,石碑上刻著“公正誠樸”四個字,這就是當年的校訓,是指“公而忘私、正大光明、誠實不欺、朴實無華”。
  抗建堂
  見證中國話劇運動的繁榮
  順著通遠門的城牆根往下,朝七星崗方向。這一條路,連接著山城第三步道的兩段,沿途的歷史建築也不少,抗建堂就是其中之一。
  1940年4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兼任中國電影製片廠所屬的中國萬歲劇團團長,決定新建一處話劇劇場。“抗建堂”三字則取自當時最流行的口號“抗戰必勝,建國必成”,話劇運動在重慶形成了空前的繁榮。
  菩提金剛塔
  現代樓宇間的藏式白塔
  在抗建堂的背後,一座白塔在前方的樓宇和樹木中露出身影,菩提金剛塔,是用於超度,安寧,消災的金剛塔。金剛塔的修建是在西藏洛那活佛指導下進行的,所以有很濃郁的藏式白塔風格。
  棫園
  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遺址
  在山城第三步道一個拐彎的地方,就是步道最後一處文化遺址,是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遺址。上面寫著“棫園”兩個字,原為巴蜀中學的宿舍,後來租給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
  國民政府立法院、司法院舊址
  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走過抗建堂,在中山醫院門診樓外,立著一塊黑色的牌子,上面寫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民政府立法院、司法院及蒙藏委員會舊址”。1935年,自貢人李義銘兄弟集資在觀音岩的荒地上修建了私立義林醫院。1937年抗戰爆發,國民政府遷都重慶,便將這幢古色古香的建築徵為立法院、司法院等辦公之用。
  打槍壩水塔
  建於80多年前的水塔
  建成於1932年的打槍壩水廠,是我市第一座大型自來水廠。打槍壩位於通遠門城牆最西面,地處重慶城最高處。現在,打槍壩水廠只是渝中區自來水廠的一個車間,當年的沉澱池、原水管部分仍在使用,為解放碑、較場口、七星崗、兩路口等地16萬居民供水。
  法國仁愛堂
  百年教堂隱鬧市街巷
  魚鰍石與山城巷之間,有一座西式建築,就是“法國仁愛堂”。它是1902年法國人創建的“仁愛堂醫院”,1944年改名“陪都中醫院”,也就是重慶市第一中醫院的前身。在《失蹤的上清寺》里,曾經提到過法國仁愛堂。但因為隱匿一隅,很多人都未曾找到這裡。
  渝中半島第三步道線路>
  始於珊瑚公園,經過南區路、枇杷山正街、觀音岩,最後到達大溪溝輕軌站,全長3.9公里。這裡有厚廬、法國仁愛堂、打槍壩水塔、菩提金剛塔、通遠門、抗建堂、國民政府立法院和司法院舊址、抗戰文藝協會遺址、巴蜀學校老校門舊址等文化景點。
  通遠門鼓樓巷
  唯一仍在使用的老城門
  從山城第三步道一路曲曲折折,從山城巷轉過領事巷,就到了通遠門鼓樓巷的歷史文化街區。重慶古城有“九開八閉”17座城門,歷經幾百年滄桑變遷,如今剩下無幾,通遠門是唯一仍在使用的城門。以前,進了通遠門就叫做“進城”了,城牆以外都是郊區。
  厚廬
  軍閥劉湘下屬官邸
  枇杷山入口隱匿在車水馬龍的街市之中,從渝中區法院旁的馬蹄街進入,就是一溜長長的梯道。在山城巷的拐角處,有一處建築與眾不同。石頭門框上刻著“厚廬”兩個字,這裡曾是四川軍閥劉湘下屬蘭文斌師長官邸。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統治中心移至重慶,大批政府要員、軍閥、買辦、地主大肆來渝修建公館,這隻是其中之一。這些官邸建築風格上,很多模仿外國近現代住宅建成。“厚廬”已是渝中區房管所房產,在對開的木門上,掛著“山城巷46號”的門牌號。  (原標題:慢慢走山城第三步道 慢慢看老重慶的風景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o35iofz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